引言:登高望远,诗心永存
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,重阳节登高望远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,更是古人寄托情感、抒发哲思的重要方式。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,选取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作为阅读材料,这不仅是一次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察,更是对考生文化素养和情感世界的深度挖掘。本文将从这首词的背景、内容、情感以及其在高考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,旨在揭示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。
一、背景: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赏心亭
辛弃疾,字幼安,号稼轩,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。他出生于金国,自幼便立志恢复中原,但一生仕途坎坷,多次被贬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。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便是他被贬期间所作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赏心亭位于南京城西的长江边,是古代文人墨客登高望远、抒发情怀的重要场所。辛弃疾在此登高远眺,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江景,更引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。这首词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,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心境。
二、内容:词中的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
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全词共分上下两阙,上阙主要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,下阙则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。
# 上阙:自然景观的壮丽描绘
上阙开篇即以“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”描绘了辽阔的江天景色。词人站在高处,放眼望去,只见长江水奔腾不息,仿佛与天相连,无边无际。接着,“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”一句,则通过比喻手法将远处的山峦比作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,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峦的秀美与词人的感慨。最后,“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”则通过落日、断鸿等意象,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。
.webp)
# 下阙:情感的抒发与哲思
下阙则转入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哲思。首先,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”两句,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愤懑。他手持宝剑,却无处施展;他倚靠栏杆,却无法改变现状。接着,“无人会,登临意”一句,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。尽管他渴望为国效力,却无人理解他的志向。最后,“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”通过引用西晋张翰的故事,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。他渴望像张翰一样归隐田园,但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像张翰那样从容不迫地离开。
.webp)
三、情感: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
.webp)
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,更是一首深刻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抒情诗。词人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,展现了他复杂而深沉的心境。他渴望为国效力,却因仕途坎坷而无法实现;他向往归隐田园,却又担心自己无法像张翰那样从容不迫地离开。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四、意义: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
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选取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作为阅读材料,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,更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。古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通过学习古诗词,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,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。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哲思思考,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。
.webp)
结语:传承与创新
在现代社会中,传承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,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。通过将古诗词与现代教育相结合,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,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。正如辛弃疾在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中所表达的那样:“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”让我们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同时,不断创新教育方式,让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附录: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原文
.webp)
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
辛弃疾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
.webp)
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
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
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、登临意。
.webp)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、季鹰归未?
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
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
.webp)
倩何人唤取、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!